A 產氣莢膜梭菌在肉雞環境中非常常見,這使得其導致的疾病很難控制,如嗉囊糜爛、壞死性腸炎和壞疽性皮炎。♦ 產氣莢膜梭菌是一種專性厭氧、可形成芽孢的革蘭氏陽性菌;存在于多種環境中,是動物和人類胃腸道中的正常菌群,該菌在條件有利時大量增殖,并變成致病菌。♦較高的產氣莢膜梭菌種群密度會觸發毒素編碼基因的表達。這些毒素會影響胃腸道粘膜,從而導致胃腸道出現炎癥和功能減退。♦在肉雞中,與疾病相關的梭菌可使日平均飼料攝入量減少40%,并使平均日增重減少16%。
B 壞死性腸炎(NE)導致巨大經濟損失,但是有關感染發病率的數據很少,且變化很大。目前尚未完全弄清NE的確切致病機理。♦ 全球養禽業因壞死性腸炎導致的經濟損失在20-60億美元之間,主要通過使用AGP來進行控制。♦ 2011年,某些不使用AGP的肉雞群的NE發病率高達30–50%。♦ 在商業背景下對北美地區51個不使用藥物的肉雞群進行的一項研究中,27.4%的肉雞群發生了臨床型NE,49.0%的肉雞群發生了亞臨床型NE,這導致飼料轉化率增高,且加工時的平均活體重降低;糞便中分離的產氣莢膜梭菌數量較用藥雞群高54.1%。 C 壞疽性皮炎導致啄食同類發生率增高,并導致屠宰時胴體的品質降低。♦ 壞疽性皮炎常見于接近上市日齡(>35d)的肉雞。♦ 肉雞中最常見的、導致壞疽性皮炎的幾種細菌有A型和C型產氣莢膜梭菌、氣腫疽梭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。♦而在墊料濕度增加的雞舍中,皮膚損傷(如劃痕和氨灼傷)的發生率很高,壞疽性皮炎的發病率會增高。